IDEAS介紹
壹、計畫緣起
本校深耕計畫宗旨以「AI驅動、永續賦能」為核心目標,「教學永續、環境永續、地方永續」為推動策略,運用多元化教學,且鼓勵善用AI工具輔助教學,來提升教師教學量能與學生學習成效。
貳、計畫目的
IDEAS教學課程計畫目的為鼓勵教師透過不同的教學創新策略與課程設計,支持教師在課程中融入素養導向與AI工具的應用,與在地合作、參與地方創生,以提高教學多樣性與教學量能,發展東華特色課程,並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、問題解決能力與跨領域學習的能力,提升其面對未來挑戰的應變能力。
參、IDEAS教學課程計畫簡介
IDEAS教學課程計畫包括 Innovation(創新)、Design(設計)、Explore/Experience(探索/體驗)、AI(AI科技)、Skills(技能) 之意涵,鼓勵教師能運用教學創新模式,結合素養導向的教學概念與生成式AI工具,進行課程教學設計,讓學生於課程探索/體驗的過程中,發想創新方案與點子(ideas),進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。本計畫將分成素養導向課程、AI運用課程、跨領域課程三大類別徵件。
肆、補助類型
一、A類:素養導向教學類別課程
(一)推動重點
-
課程開設:以學生為中心,結合素養導向教學,包括「自主行動」、「溝通互動」、「社會參與」三大面向,強調「知識」、「技能」和「態度」整合運用在情境化、脈絡化的學習過程中,注重學生學習歷程方法與策略,透過實踐力行的表現評量學習的成效。
-
教學創新:院系教師運用IDEAS課程設計概念,並配合新式教學法,如TBL(team-based learning)、PBL(project-based learning)、SBL(solution-based learning)等或其他創新教學方式進行教學。
-
能力養成:結合UCAN共通職能,培育學生未來就業所需之能力,包含溝通表達、持續學習、人際互動、團隊合作、問題解決、創新、工作責任及紀律、資訊科技應用等八項。
-
學用銜接:師生透過課程的實施,以東部地區為實習場域,能與在地產業合作,實踐在校所學專業(非參訪性質)。
-
成果發表:透過各類活動場合,發表課程活動成果,除擴散其影響力,吸引更多師生投入外,達到打造東華特色品牌之目標。
-
成效檢核:檢視課程規劃與教育目標、專業能力之關連性,作為未來修正課規之參考依據,提升就業競爭力。
(二)總體預期成效
【質化衡量指標】
-
關注學生知識、能力、態度的運用,調整課程內容與學生專業能力。
-
教師能運用教學創新方式進行教學與多元評量,有效衡量學生學習。
-
本校學生能統合所學知識,透過課程活動之實踐,培養學生主動參與。
-
精進東部地區社區產業,結合素養導向教學,打造東華特色品牌。
【量化衡量指標】
-
建立一套課程多元評量尺規1式。
-
參與課程或活動執行之學生中,有90%能產出完整專題/見習/實習報告或作品。
-
參與課程或活動執行之教師,能於各式研討會中發表其成果。
二、B類:AI運用教學類別課程
(一)推動重點
-
課程開設:結合本校課程及系所專業之課程,並以「AI應用」為審查要點,凸顯課程之獨特性。
-
教學創新:院系教師運用IDEAS課程設計概念,並配合創新教學法,如TBL、PBL、SBL,並加入AI工具來進行教學。
-
能力養成:應用AI工具強化學生UCAN共通職能,提升八大核心能力。
-
學用銜接:教師運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或教學歷程,增進科技應用能力。
-
成果發表:透過各類活動場合,發表課程活動成果,吸引更多師生投入AI教學。
-
成效檢核:檢視課程規劃與教育目標、專業能力與AI應用之關連性。
(二)總體預期成效
【質化衡量指標】
-
教師能運用AI教學創新方式進行教學與多元評量。
-
學生能統合AI所學知識,透過課程活動之實踐,深化學習成效。
-
結合素養導向教學,打造東華特色品牌。
【量化衡量指標】
-
建立一套課程多元評量尺規1式。
-
參與課程或活動執行之學生中,有90%能應用AI,輔助學習。
-
參與課程或活動執行之教師,能於各式研討會中發表其成果。
三、C類:教學創新跨域課程
(一)推動重點
-
產業分析:輔導各院系所分析跨領域課程與產業趨勢,回饋課程調整。
-
學程規劃:邀請相關院系共同規劃跨領域就業課程。
-
教學創新:運用TBL、PBL、SBL、AI、卡牌、桌遊等方式進行教學。
-
能力養成:強化UCAN共通職能。
-
學用銜接:與東台灣產業合作,提供學生實習或就業機會。
-
機制活化:持續檢核執行狀況,修正運作機制。
-
成果發表:透過活動發表教學成果,提升影響力。
(二)總體預期成效
【質化與量化衡量指標】
-
執行產業趨勢分析報告
-
建立跨領域課程多元評量尺規
-
學生100%參與實習或見習
-
學生90%產出跨領域課程成果
-
教師發表/舉辦1場研討會或成果發表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