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習國外文獻
國外相關文獻
一、相關期刊論文
1.Christina Gonzalez. (2006). When Is a Mentor Like a Monk? Academe, 92(3), 29-33.
When Is a Mentor Like a Monk?
我們可以從中世紀教會成功的社會化經驗及連貫性的作法中,學習到一些傳習的訣竅。因為中世紀教會非常注重文化傳承及世代之間的延續,但新教興起後就斷絕了這種制度,因此許多源自新教教會的美國大學,直到近年來才發現到傳習制度的重要;而現今發展的傳習制度,有很多是與中世紀教會的文化傳承方式非常類似。
為何美國的高等教育機構,會在此時發現傳習制度的重要性?中世紀教會和當代的美國大學,又有何相似之處?此相似之處或許在於多元性。中世紀教會信徒來自不同的民族或文化,因此他們在傳教時必須闡述得非常詳細清楚,且要有正式的啟導計畫;新教教義則是較具單一性與地域性,理念不合的人即另創教派,因此非正式的傳承是自然形成且不需言明的。但在多元的情況下,正式的傳習關係不易產生,因此現在的美國大學,已從非正式的默示性傳承,走向闡釋詳明、正式的傳習制度。
作者在推動傳習制度時,曾徵詢院長、系所主任、新獲終身職教授及未獲終身職的助教、副教授等人的看法,發現越來越多未獲終身職教師希望獲得啟導,也有越來越多的新獲終身職的教授願意擔任傳承者的角色,可見傳承制度廣受重視。據此,作者提出以下建議:
一、傳承需發生在不同層級。無論是院、校、系所或中央行政等層級都要支持,教師才能獲得足夠的協助,且透過院際、校際的交流,不但有助於教師升等,也能在研究、教學、工作與家庭間平衡等層面,提供有用的建議。
二、系所需提供傳習制度一些協助工具,並使策略明確化,例如辦理促進教師間非正式接觸的活動,確認所有新進教師都能獲得所需資訊;建議系所成立專門委員會,仔細考慮並統整未獲終身職之教師的需求。
三、院、校、系所需負起訂定傳習策略的責任且定期檢視新進教師的進展,學院院長也必須定期會晤系主任及未獲終身職的教師,鼓勵其在共同有興趣的議題上相互研究討論,使彼此相互熟悉。
四、中央行政單位須擴大傳習制度的規模,工作坊中應容許更自由的討論,也要給予辦理傳習活動的系所單位補助,如此學習者才能獲得更多外界的支援,且更容易找到適合的傳授者。
傳習制度的相關文獻指出,對於傳承者和學習者雙方的益處,正式的傳習關係,能使優點更多樣化且有積極的結果。此外,學習者是女性或少數族群的成員時要謹記:除了作為一個指導、教練、知己之外,傳習者也要是贊助者和擁護者,因為他(她)們需要的不只是分享知識和智慧,更需要傳承者分享其力量。
2.Amber Wattson. (2004). In Pursuit of a Postdoc.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, 51(17), C.3.
有關博士後研究(postdoc)指導教授的尋覓
作者在本文中描述了她在尋求博士後研究指導教授時所遇到的困難。其中她舉了兩個例子,說明尋求指導者時,過於急切或太過簡潔的態度,都有待商榷。
Wattson找的第一個指導教授是科學家X,Wattson非常崇拜她:一開始透過電子郵件與X聯繫時,X非常讚賞她的積極和過去的研究成果。兩人在研討會上及餐敘時,都談得非常熱絡且愉快。作者受邀到X的研究室參觀時,還特別準備了半小時的談話,與X和她的研究室成員們分享自己的研究主題,希望能申請進入X的研究室繼續進行研究。但是後來X教授並沒有接受她的申請,作者推測是因為自己的學術背景太過鮮明,對方希望她能找到更適合其研究主題的指導者。
Wattson找到的第二個指導教授是科學家Y。這次她先連繫一些Y的同事或研究員,以便了解正確的接觸方式。所以她只寫了封簡短的電子郵件說明自己的來意,然而卻一直等不到回信,作者推測是因為這樣的方式太過隨興,於是便再寫一封正式的信函,並附上論文前三章,然而仍仍沒有得到回音。
對Wattson來說,紮實的進行學術研究固然很重要,可是與人接觸應對的方式更重要。當人們「欲窮千里目」,想要「更上一層樓」時,擋在樓梯前面的有時不是專業素養不足,反而會是人際關係互動的技巧不足!
3.Bonita L. Wilcox. (2004). Mentoring and Self-Mentoring: Coaching Ourself and Others. English Leadership Quarterly, 27(2), p.1.
指導與自我指導:輔導自我及他人(Mentoring and Self-Mentoring: Coaching Ourself and Others)
2004年英文領導季刊(English Leadership Quarterly)第二十七期的主題恰巧是傳習制度,其中包括了「要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沒有捷徑」、「分辨輔導(coaching)與視導(Supervising)」、「E化傳習(E-Mentoring)與實習教師:我們是一體的」等文章。
季刊主編Bonita曾經是學習者,現在則晉身為傳承者。他敘述過去還是博士候選人時,指導教授Allen Berger是個真正的學者(true scholar)、高產能的作者,也很體恤他人。透過他的指導,Bonita學會如何思考;Berger教授雖然溫和,但總會提出犀利的問題並提供很好的意見。此外Berger以身作則地說明了成功總是來自不懈的投入,讓Bonita了解到,做研究除了聰明,更重要的是態度、技能、和思考力。知識必須建構在個人經驗之上,因此,應該把失敗視為成功的墊腳石。這樣的啟迪對他後來觀念建立影響很大。
後來Bonita也成為傳承者,他發現指導者需要具備相當的知識才能有效引導學生,並且要懂得聆聽和提問;最困難的是在體恤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之間,取得平衡。現代的人利用科技促成不同的傳習關係,也提供了不同的傳習場域;許多傳習已經採用線上(online)方式進行。此外,只要在搜尋引擎中鍵入「E-Mentoring」的關鍵字,就可以找到上萬筆資料,而近來也有很多相關的出版刊物,教導如何進行傳承輔導。
蘇格拉底之所以被認為是智者,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無知。持續的精進,與有經驗的前輩建立傳習關係,可以獲得有用的指引、建議與支持,也為自己帶來莫大的益處。